苏高动态
SUGAO News
反向工程在专利申请策略中的运用
(Summary description)
- Categories:专利
- Author:
- Origin:
- Time of issue:2013-07-01 23:29
- Views:
专利申请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做好专利申请工作并不容易。我们知道,大多数获得授权的专利实际上并没有实现产业应用,更不用说有人仿制侵权了。发明人信心满怀地将自己苦思冥想获得的发明方案贡献出来,企业专利人员认真审核,并且常常会加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其更完善。但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代理人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反复斟酌、几易其稿完成的专利申请文件,经过审查员审查,最后形成的专利可能非但不是一个可以赚钱的“金蛋”,反而是“吞金怪兽”。就连业内人士也感叹,预知哪件专利能够实现经济价值简直比彩票中奖还难。
分析现有的成功案例可知,目前,专利变现成功的法门无外乎是以下两个:一是从事本行业较早,提交了一批基础专利申请,当前的产业是该技术的延续和改进,这些专利成为产业必要专利的概率就较大。这要求企业具备几个条件:较早进入了一个后来被证明是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幸运地发展了一种大有可为,后来被长期演进、不断运用发展的技术;当时就注重专利申请,在日后的重要市场提交了较多的专利申请。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大量申请专利,对于产业中每一项改进都提交专利申请,这类厂商一般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是产业中的获利者,其产品和技术往往也比较先进,加上大量全面的专利覆盖,可能会产生较有价值的专利。
以上两类成功案例对大多数技术追随型企业来说都很难模仿复制。即便是对于具备上述条件的少数业内幸运儿,这种成功模式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而且效率很低。因此,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不太关心,因为根据现有的专利成功模式,他们可能本来就没有机会成功,即便有也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与其如此,还不如把精力投入到研发和产品销售上来,这样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目前的专利申请策略是自发的,它缺少一副“望远镜”——反向工程,来前瞻性地规划专利的申请方向,进行有目的的专利申请。什么是自发性的专利申请策略呢?大多数企业在技术上处于跟随状态,但是在专利上,却不得不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其专利工作通常依赖于企业的产品规划以及工程师的研发成果。在技术尚未超越最强竞争对手时,研发人员的自发申请必然偏重于保护自身技术,而无可能覆盖更先进的竞争对手技术。而处于技术跟随型企业的产品是很少有人愿意仿冒的,特别是技术领先的竞争对手。所以企业申请的专利根本没有或者很少能对竞争对手造成威胁,其专利资产在交互许可的谈判中就显得无足轻重,企业也就没有和竞争对手在专利上讨价还价的机会。
那么,反向工程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反向工程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研究他人产品,分析学习其使用的技术,是技术部门用于引进吸收他人先进技术的一种常用手段。因为反向研究要比正向设计容易许多,而且总有一些经验和手段可循,所以,在专利上往往用反向工程来研究竞争对手产品,分析其内部细节和制造工艺,看其有无侵犯己方专利。而在申请策略中,即使研究竞争对手现有产品,也会落后于其申请步骤,因为专利通常先于产品出现。
那么,如何利用反向工程作为“望远镜”来修正专利申请策略、提高专利申请的有效性呢?
下面笔者通过两个方案来介绍一下运用反向工程的专利申请策略。
第一种方案,我们称之为代际产品比较,即持续研究竞争对手的某一系列数代产品,分析其改进,预测其技术发展方向,从而在其下一代产品推出前,预测到其可能使用的技术,并且预先申请专利,从而在其研发路径上预设专利埋伏。虽然专利也有实用性要求,但是提出一个概念并申请专利,要比真正把一项技术产品化容易的多,这就为通过反向工程分析其技术发展态势,预先申请下一代产品所用技术的专利提供了技术和时间上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从事反向工程的实践中,可以发现一些企业和媒体正在采用类似的策略,比如他们购买手机拆解报告,对比苹果的专利库,来分析下一代苹果手机可能具备的功能和改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通过专利库来分析产品可能的改进虽然要比透过产品预测专利容易,但其中迷惑性的专利信息较多,成功预测的可能性也较低。
在这个方案中,把竞争对手的产品分解为电路结构、软件和制造方法可分别对应专利的装置、动作或使用方法以及制造方法的权利要求项,这样基本使所有的技术要点能够和权利要求相对应,为找出可专利点将来申请相应的专利做好准备。然后运用反向工程手段,对按照以上的3个分类对每代典型产品进行拆解发现其技术特征并列表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有些数代不变的部分,分析其是否就是产品核心技术,调查是否有必要专利在其中。如果没有,则从技术上可以考虑引进吸收,从专利角度而言,则分析其申请专利是出于何种考虑。
对于代际产品的差异点,则要分析其是否为技术活跃发展的方向,要研究这些改进的目的和代价,以及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有无更好的改进手段。一般而言,企业的研发团队有其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而且一个成功产品的后续产品,往往实质上就是复制其之前的成功。因此,掌握其团队的思维方式,也是反向工程的目的之一,同时也是提高专利申请方向预测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通过对系列产品中某相邻两代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其下一代发展思路,然后再用第三代产品的反向工程结果来验证这样的判断,培养自己类似于竞争对手研发团队的思维方式和研发规律,进而对下一代产品的技术趋势作出准确的预测并申请专利就更好不过了。
另一种方案是对不同厂商产品进行比较,即研究主要竞争对手的最新产品,发现最新产品潮流,从而在下一代短期改良上预设专利。同样的,分析几家产品的共同部分是否就是其核心技术,谁持有相应的专利在其中。比较差异点,分析其是否为技术活跃发展的方向,对于新出现的功能和改进加以重视,同时组合嫁接不同厂商的技术特点,看能否形成合乎创造性要求的专利申请提案。
利用反向工程除了可以在专利申请前形成完整的专利申请策略以外,还可以在专利申请后对专利进行改进。例如,反向分析主流产品与已申请专利的权利要求要素,可以知道哪些要素是当前市场产品常用的技术要素,哪些技术要素是当前市场产品不再使用的技术要素,这样就可以通过国内优先权或者接续案的方式,对已有专利进行局部修改,或者对新申请的权利要求撰写有所启发。这也是反向工程在专利申请策略中的另一种体现。(知识产权报 作者 吴锦伟)
Scan the QR code to read on your phone
Contact
Message board
Scan concerns the public number
To learn more